著名医学期刊《JAMA·儿科学》:环境改变自闭症相应的基因表达就改变

论文首页截图

2023年11月,全球著名医学期刊《JAMA·儿科学》发表一篇研究成果,颠覆了人们对自闭症的认知。

这篇科研文章说,由波士顿儿童医院Elizabeth Harstad领衔的研究团队对213名自闭症患儿进行长期的观察和随访,这些孩子都在1到3岁被确诊了自闭症。

这些科研人员本来设想,这些患儿经过专业的干预后,可能大概会有百分之十几的孩子不再符合诊断标准,康复良好。

结果,后期的观察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。这些孩子中有79名儿童(占比37.1%)在6岁时不再符合自闭症标准,其中女童、或者适应能力较强的儿童居多。

这个研究表明,自闭症并不是完全无法治愈的疾病,它的发生和形成有可能不是大众所理解的那种“基因遗传”,至少有部分自闭症很有可能是“表观遗传机制”导致的,后天可逆

临床统计又发现,自闭症的“遗传度”的确很高,也就是如果家族里有自闭症患者,那他们的直系亲属中也往往有自闭症患者,家族聚集度非常明显。但这种遗传,有可能是“表观遗传机制”导致的。

我们以前在介绍抑郁症、双相障碍的遗传因素时,就详细分析过这种遗传方式。

简单来说,表观遗传机制是指基因本身不发生变化,但在环境的影响下,基因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可遗传的改变。

这个基因的表达,会随着后天环境中很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。比如,有研究证明,药物和心理治疗、空气质量、生活作息方式都能改变基因表达。也就是说,这种遗传方式是可逆的。

上面研究中,那些在6岁时不再符合自闭症标准的孩子,如果他们的自闭症病因中真的有遗传因素的话,那极有可能是表观遗传因素,当后天环境发生了变化,相应的基因表达就改变了,从而症状明显缓解,甚至消失。

而这个后天环境的变化可能涉及多个方面,比如专业的干预,父母、老人改变了家庭教育方式,患者的老师、朋友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和支持,甚至可能包括饮食结构方面的调整等等,都有可能起到了积极作用,尤其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。

所以,希望以上的科研实验能给自闭症从业人员、患者家庭带来启发和希望,要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,接受更前沿的科学知识,别再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自闭症,别再以为孩子一旦被诊断为自闭症,就永远无法摘掉这个帽子。

      免责声明:本文摘自官网媒体/网络,仅供公益学习,不作他用,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,谢谢!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 自闭症、抑郁症与营养摄入有关?教育、医疗专家给出具体建议
开通个性化系统干预热线/微信:18988822356

广州总部: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番中公路黄阁段23号半山广场A1栋545-546

咨询电话:18988822356(微信同号)

特别说明: ①本系统不诊断、不用药、不涉及医疗事项; ②目前系统只对其他途径方法干预效果不明显的家庭和孩子开放,不接待其他途径干预不满6个月的孩子。

扫码学健康

扫码添加客服咨询